石滬群


石滬群以山邊庄為主南至白沙屯北至清海宮南北長約4公里,據記載此地石滬為原住民遺留下來,為捕魚就地取材用海岸上大小不一的石頭疊砌成圓形,圍成一圈矮牆稱為【滬】,是一種利用潮汐的陷阱式漁法。每日潮水會漲退2次但每月初十、二十五兩天例外,因第二次退潮時已午夜十二點,所以巡滬權屬於隔日的滬主。也有大潮小潮之分(農曆二十八至初四及十二至十八日這段時間為大潮),大潮小潮又以月令圓缺循環而變動。每當漲潮時魚群會隨潮水進入石滬內覓食,但退潮時魚群被高於海面的石堤圍牆困於石滬內,在石滬出口又用竹片及漁網阻擋魚群游出,所以漁民的魚獲就由此而來,而此方法的魚獲量相當好。但看石滬者有時清晨有時傍晚更有三更半夜是非常辛苦的。

石滬建成後各股東經由協商來決定巡滬的順序,如有若干小股則一起巡,當日輪到巡滬的股東是【滬主】可獨享捕魚權及所有魚獲,當滬主還沒到場時,其他人給予尊重不會進到石滬內,若滬主在漲潮前未到場其他人才可進入滬內抓魚。有時即使滬主未到場,如有大型或大量的魚獲也須一半給滬主。

山邊石滬群在早期有五座石滬,分別有淺滬仔、舊滬、下頭深、深滬、狀元滬,而又以狀元滬最有故事,傳聞在百餘年前白沙屯有一陳姓居民受僱於山邊庄陳姓人家看石滬,有日每個石滬內潮水已退就只有狀元滬的潮水久久未退,看滬人父子一起下水想查看究竟為何?結果發現出口被一只大木箱堵住,於是2人合力將木箱拉上岸,一看竟是滿滿龍銀黃金真是欣喜萬分,他們也因此寶物置產發跡,後來成為白沙屯雄據一方之大地主。現在的石滬群因先人們遠去而疏於管理維護早已殘破不堪讓人不勝唏噓

距離約1.5公里
356台灣苗栗縣後龍鎮